蘇嘉怡第二天就來了,而且來得很早。
當我八點到達工作室時,她已經(jīng)在樓下等著了。
"江師傅,早上好!"她笑容滿面,手里還拎著早餐,"我給大家買了包子和豆?jié){。"
"謝謝,不過不用這么客氣。"我接過她遞來的早餐。
進入工作室后,蘇嘉怡很自覺地換上了工作服,然后安靜地坐在一旁觀摩我工作。
說實話,她的表現(xiàn)比我預期的要好。沒有拍照,沒有問一些奇怪的問題,就是安靜地看著。
"程師兄,這個針法是怎么走線的?"她小聲問程遠。
程遠解釋了一下基本的走線方法,蘇嘉怡認真地聽著,還做了筆記。
中午吃飯的時候,她主動提出要請客。
"江師傅,讓我表達一下感謝吧。能有機會近距離觀摩您的工作,我覺得很幸運。"
"你覺得怎么樣?"我問她,"和你想象中的一樣嗎?"
"比想象中還要復雜。"她誠實地說,"我以前以為刺繡就是按照圖案繡花,沒想到有這么多門道。光是線的選擇就有這么多講究。"
"傳統(tǒng)刺繡確實不簡單。"我說,"它不僅僅是技術活,更是藝術活。需要對色彩、構圖、文化背景都有深入的了解。"
"我現(xiàn)在才明白為什么您說需要長時間學習了。"蘇嘉怡若有所思地說,"我之前在直播中介紹刺繡,確實太膚淺了。"
這話讓我對她的看法稍微改變了一些。至少她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,這比一味地自以為是要好。
下午,我讓程遠教她一些最基礎的針法。
"先從平針開始吧。"程遠拿出一塊練習布,"這是所有針法的基礎。"
蘇嘉怡很認真地學著,但很快就遇到了困難。
"哎呀,為什么我的線總是打結?"她有些沮喪。
"慢一點,不要急。"程遠耐心地指導,"刺繡需要的是平靜的心境,如果急躁,手就會發(fā)抖,線自然容易打結。"
蘇嘉怡深吸一口氣,重新開始。這次她放慢了速度,情況好了一些。
"這個平針看起來簡單,做起來還真不容易。"她感嘆道。
"萬事開頭難。"我在旁邊說,"你能堅持練多久?"
"我會堅持到學會為止。"蘇嘉怡看起來很堅定。
接下來的幾天,蘇嘉怡都按時來工作室學習。她確實很努力,除了跟程遠學基礎針法,還會問我一些關于傳統(tǒng)刺繡歷史和文化的問題。
"江師傅,您知道嗎,我以前根本不知道不同朝代的刺繡風格有這么大差異。"她翻看著我的參考書籍,"唐代的富麗堂皇,宋代的清雅淡泊,明清的精致繁復...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色。"
"是的,刺繡作為一種藝術形式,必然會受到時代審美的影響。"我點點頭,"這也是為什么學習傳統(tǒng)刺繡不能只學技法,還要了解文化背景。"
"我以前在直播中介紹的那些,真的太淺薄了。"蘇嘉怡有些不好意思,"現(xiàn)在想想挺羞愧的。"
這幾天的相處下來,我發(fā)現(xiàn)蘇嘉怡比我想象中要復雜一些。她確實有些虛榮和功利,但她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興趣似乎也是真實的。
"蘇嘉怡,我能問你一個問題嗎?"我趁著休息時間問她。
"當然可以。"
"你為什么想學刺繡?真實的原因。"
她愣了一下,然后苦笑:"您是想聽好聽的話,還是想聽實話?"
"實話。"
"實話就是...我確實想借這個機會提升自己的形象。"她誠實地說,"我知道您看不起我這樣的網(wǎng)紅,覺得我們只會嘩眾取寵。但我也想證明,我不只是一個花瓶,我也能學會真正有價值的東西。"
這個回答倒是出乎我的意料。
"還有嗎?"我問。
"還有就是...我確實覺得傳統(tǒng)文化很美。"她的眼神變得柔和,"這幾天接觸下來,我才發(fā)現(xiàn)傳統(tǒng)刺繡不只是一門手藝,它承載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淀。每一針每一線都有故事,每一個圖案都有寓意。這種美是我以前從未感受過的。"
我看著她,心里的想法開始有些動搖。
也許我對她的偏見太深了?
"那你打算怎么辦?"我問,"繼續(xù)你的網(wǎng)紅事業(yè),還是真的要學刺繡?"
"我想都要。"她堅定地說,"我想在網(wǎng)絡上真正地推廣傳統(tǒng)文化,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。如果我自己都不懂,怎么能讓別人相信我說的話?"
這時候,程遠走過來:"江師傅,蘇師妹的平針練得不錯了,可以教她打籽繡了嗎?"
師妹?
我看向程遠,發(fā)現(xiàn)他對蘇嘉怡的態(tài)度確實發(fā)生了變化。從最開始的客氣,到現(xiàn)在的關心,甚至還主動叫她師妹。
"程遠,你對她的看法改變了?"我私下問程遠。
"是的。"程遠點點頭,"我覺得她是真心想學的。而且她問的問題都很有深度,可以看出她確實在用心了解傳統(tǒng)文化。"
我仔細觀察了一下蘇嘉怡。她正在專心地練習針法,眉頭微皺,神情專注。和她平時在網(wǎng)絡上的形象確實很不一樣。
"蘇嘉怡。"我叫她。
"江師傅?"她抬起頭。
"我可以考慮正式收你為徒,但我有幾個條件。"
她眼睛一亮:"您說!"
"第一,在學習期間,不得利用師徒關系進行任何形式的炒作。"
"好的。"
"第二,必須保證學習時間,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(wǎng)。"
"我保證。"
"第三,要尊重傳統(tǒng),不能為了迎合網(wǎng)絡受眾而歪曲傳統(tǒng)文化的內(nèi)容。"
"我明白。"
"第四,也是最重要的一點。"我看著她的眼睛,"你必須真心熱愛這門技藝,而不只是把它當作提升自己形象的工具。如果有一天我發(fā)現(xiàn)你的學習動機不純,我會立刻終止師徒關系。"
蘇嘉怡沉默了一會兒,然后認真地點點頭:"江師傅,我發(fā)誓,我會認真學習傳統(tǒng)刺繡,不會辜負您的信任。"
就這樣,我有了第二個徒弟。
但我心里還是有些不安。
蘇嘉怡真的能堅持下去嗎?她真的能抵抗住網(wǎng)絡世界的誘惑,靜下心來學習傳統(tǒng)技藝嗎?
時間會給我答案。
一周后,《城市生活》雜志的專題報道出來了。
封面是我和蘇嘉怡一起工作的照片,標題是:《當傳統(tǒng)遇上網(wǎng)紅:新時代的文化傳承》
文章里詳細介紹了我們兩個人的故事,特別突出了蘇嘉怡要跟我學習傳統(tǒng)刺繡的情節(jié)。
"網(wǎng)紅蘇嘉怡拜師傳統(tǒng)刺繡大師江曉雨,這是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的新模式,也是網(wǎng)絡文化與傳統(tǒng)藝術的完美結合..."
看到這些報道,我心里五味雜陳。
媒體果然把這件事包裝成了一個勵志故事,完全忽略了我對蘇嘉怡動機的擔憂。
更讓我意外的是,林墨軒竟然轉(zhuǎn)發(fā)了這篇文章。
他在微博上寫道:"曉雨一直都是一個包容開放的人,能夠接納不同背景的學習者。這才是真正的文化傳承者應有的胸懷。"
看到這條微博,我心情復雜。
林墨軒這是在夸我,還是在暗示什么?
不過,我已經(jīng)不想再去揣測他的想法了。
我現(xiàn)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:教好我的兩個徒弟。
希望蘇嘉怡能堅持下去,也希望我的決定是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