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慶元年的暮春,一場罕見的沙塵暴席卷了京城。黃蒙蒙的沙塵遮天蔽日,
將琉璃瓦上的金光都染成了土黃色,連胡同里掛了百年的兔子燈籠都被吹得東倒西歪。
赫舍里府的祠堂里,阿硯的孫子赫舍里·明軒正跪在牌位前,
指尖輕輕拂過“赫舍里硯秋”與“明玥”的名字,牌位上蒙的薄塵在燭光中輕輕飛舞,
像極了太爺爺日記里寫的“時光的碎屑”?!吧贍?,蘇掌柜的信到了。
”老管家福安的孫子福順捧著封信進來,他的聲音被沙塵嗆得有些沙啞,“蘇州那邊說,
‘明玥繡坊’的老繡娘都快過世了,新學(xué)徒的手藝跟不上,怕是……怕是撐不下去了。
”明軒接過信,信紙邊緣已經(jīng)被沙塵染黃。他展開信紙,
蘇念的曾孫女蘇晚的字跡娟秀卻帶著焦慮:“……三月沙塵毀了半數(shù)絲線,老掌柜臨終前說,
繡坊的圖樣要守著‘暖意’二字,可如今的姑娘們連兔子燈籠都繡得僵硬,
我實在不知該如何是好……”明軒的指尖在“兔子燈籠”四個字上停住,
突然想起小時候爺爺阿硯教他認圖樣的場景。那時爺爺已經(jīng)很老了,手指關(guān)節(jié)有些變形,
卻依舊能準確指出繡品上的針腳問題:“你太奶奶說,兔子的眼睛要繡得像含著笑,
燈籠的光暈要留三分虛,這樣看的人才會覺得暖?!薄皞滠嚕ヌK州。”明軒站起身,
將信揣進懷里。他頸間的“和”字玉佩隨著動作輕輕晃動,
這枚傳承了四代的玉佩在沙塵天里依舊溫潤,仿佛能隔絕外界的紛擾。
福順有些猶豫:“少爺,這沙塵天趕路太危險了,
再說府里的賬本還等著您核對……”“賬本可以等,繡坊不能等?!泵鬈幍恼Z氣堅定,
像極了當年的硯秋,“太奶奶說過,繡坊不只是做生意的地方,是要讓手藝人有飯吃,
讓看的人心里暖,這是赫舍里家的根?!比蘸螅硥m稍歇,
明軒帶著福順踏上了南下的馬車。車窗外,京城的輪廓漸漸模糊,
遠處的兔子燈籠在風(fēng)中搖曳,像一顆顆頑強跳動的火種。
明軒從行囊里取出爺爺留下的舊賬本,翻到其中一頁,
上面貼著半片干枯的桂花——是太奶奶明玥親手壓的,說是“江南的春天”。
馬車行至江南地界時,沙塵早已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連綿的春雨。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發(fā)亮,
兩旁的烏桕樹抽出新綠,空氣里彌漫著濕潤的泥土氣息。明軒撩開車簾,
看著路邊戴斗笠的農(nóng)人在田里插秧,突然想起太爺爺日記里的話:“江南的春天是軟的,
雨是暖的,連泥土都帶著甜味。”“明軒少爺!”蘇晚帶著繡坊的學(xué)徒在碼頭等候,
她穿著靛藍色的布裙,鬢邊別著朵新摘的梔子花,眉眼間依稀有蘇念的影子,
只是眼下的烏青暴露了連日的焦慮。明軒下了馬車,看著蘇晚凍得發(fā)紅的鼻尖,
突然想起太奶奶教繡娘暖手的法子:“上車說吧,我?guī)Я司┏堑呐癄t?!瘪R車里,
蘇晚捧著暖爐,終于忍不住紅了眼眶:“明軒少爺,您要是再不來,繡坊真的要關(guān)門了。
前幾日有個官老爺要訂百盞兔子燈籠,說是給宮里的娘娘賀壽,可學(xué)徒們繡的燈籠歪歪扭扭,
眼睛都繡成了圓豆子,人家看了樣品就退單了……”明軒從行囊里取出個木盒,
里面是爺爺阿硯親手繪制的圖樣:“別慌,我?guī)Я颂珷敔斄粝碌膱D樣,
還有太奶奶繡的兔子燈籠殘片,我們一起教她們?!眻D樣上的兔子燈籠線條流暢,
兔子的耳朵微微耷拉著,眼睛用了漸變的絲線,
像含著水光;燈籠的光暈用了虛實結(jié)合的針法,遠看真的有暖黃的光在流動。蘇晚捧著圖樣,
手指微微顫抖:“這才是‘明玥繡坊’的兔子燈籠!我奶奶說過,太奶奶繡的兔子會笑,
燈籠會發(fā)光,原來不是夸張……”“不是燈籠會發(fā)光,是繡的人心里有光。
”明軒將燈籠殘片遞給她,殘片上的針腳細密得幾乎看不見線頭,“太奶奶說,
每一針都要想著看的人會不會喜歡,會不會覺得暖,這樣繡出來的東西才有靈氣?!庇晖:?,
明軒跟著蘇晚去了繡坊?!懊鳙h繡坊”的招牌在雨水中顯得有些陳舊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