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的知味小筑,被蟬鳴浸得發(fā)稠。蘇晚蹲在院心的水缸邊洗荷葉,新摘的荷葉帶著晨露,綠得淌油,鋪在青石板上,像展開放大的翡翠。檐角的風鈴纏著串風干的艾草,鈴舌系著枚銀斗笠——那是芒種宴后小女孩掛的,說“夏至聽鈴響,荷風送涼來,蟬鳴也溫柔”。
“當心葉梗扎手?!?/p>
顧知行的聲音從面案后傳來。他正用竹杖搟面條,面團在案板上滾動,發(fā)出“簌簌”的輕響,混著麥香漫開。案邊擺著把舊竹扇,是今早用王大爺?shù)呐f面籮換的——那籮底的篾條斷了幾根,王大爺說“換把老扇,夏至搟涼面,配新腌的黃瓜才夠爽”。
蘇晚直起身時,竹扇帶倒了荷葉堆,葉片散了一地,被水缸的水汽浸得發(fā)脆,沾在裙角涼涼的。她看著顧知行蹲下來攏的側影,忽然發(fā)現(xiàn)他頸后沾著點面灰,伸手去擦時,指尖擦過他后頸,兩人的呼吸里都裹著荷葉的清苦與黃瓜的脆甜。
“陳老師腌的酸梅湯冰鎮(zhèn)好了。”顧知行從瓦罐里舀出勺紫紅的湯,遞到她唇邊,“今年的黃梅,比去年澀三分,卻更解膩。”
蘇晚抿下去時,酸梅的清冽混著冰糖甜沾在唇角,顧知行抬手用指腹擦掉,動作自然得像在撣去落在她肩頭的荷瓣。她忽然想起芒種那天,他也是這樣替她擦去唇角的青梅酒漬,那時的空氣是潤的,此刻卻涼得發(fā)顫。
“蔡先生說,‘夏至要惜涼,也惜身邊人的熱絡’?!鳖欀械哪粗高€沾著點梅湯紅,蹭得她嘴角發(fā)癢,“下午用舊竹扇趕蟬,聽街坊們講納涼的故事?”
面案邊的瓷盆里泡著綠豆,綠瑩瑩的豆子脹得發(fā)圓,香氣漫到照片墻前。最頂層那幀芒種宴的照片,邊角被夏至的熱風烘得發(fā)卷,像在舒展。蘇晚點頭時,聽見木門“吱呀”一聲,小女孩舉著個布偶跑進來,羊角辮上別著朵白荷花,比上次見面時又高了半頭,布偶手里攥著片干荷葉。
“蘇晚姐姐!你看這個!”布偶的藍布衫上繡著朵小荷花,“這是媽媽給我縫的,她說‘夏至抱荷偶,荷風繞屋走,熱天也舒服’,我用這個換碗酸梅湯好不好?”
顧知行忽然從柜頂翻出個漆木盒,盒蓋繪著“荷塘月色”,打開時“咔”地響了聲,里面躺著本泛黃的納涼記,紙頁上用蠅頭小楷記著:“某年夏至,荷風穿堂,與君共搖扇,聽蟬鳴到月上中天。面要搟得薄,菜要切得細,涼面配酸梅,日子才夠味?!弊舟E與陳老師愛人的秧苗賬如出一轍。
“這是……”蘇晚翻開納涼記,其中一頁貼著片干枯的荷花瓣,旁邊畫著把竹扇,扇骨上題著行小字:“竹扇搖走暑氣,荷風帶來念想,夏至的涼,要分著享才夠長?!?/p>
“陳老師今早送來的?!鳖欀杏密洸疾林醒氐钠幔八f這是她當年記的,說‘熱天里人要湊在一塊兒,扇扇風,說說話,暑氣就跑了’?!?/p>
蘇晚湊近看,納涼記背面夾著張褪色的照片:年輕的陳老師坐在竹椅上搖扇,女子蹲在旁邊擺涼面,荷葉鋪在桌上當碗墊,兩人的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長,像并蒂的荷葉。她忽然想起秧苗賬里的“秧要勻,心要齊”,原來有些分享,早被荷風浸進了時光。
熱風突然卷著荷瓣撞開木門,照片墻上的拍立得被吹得嘩嘩響。最中層那幀芒種宴的照片,此刻正對著舊竹扇,像場跨越七十年的納涼。蘇晚忽然想起梅雨季里那片玫瑰花瓣,原來有些清涼,會借著不同的風,在歲月里反復流淌。
“晚上辦場夏至宴吧?!鳖欀邪鸭{涼記放回漆木盒,“讓街坊們來吃涼面,聽陳老師講竹扇的故事?!?/p>
暮色漫進知味小筑時,院心已經擺開了矮桌。李總帶來了新軋的面條,說“今年的麥粉,比去年筋道三分”;王大爺舉著那臺舊收音機,正播放著《夏夜謠》,“咿呀”的調子混著蟬鳴漫開來;小女孩的媽媽端著盤涼拌藕,說“這是按陳老師愛人的方子做的,夏至吃藕帶,清爽過一夏”。
蘇晚坐在桌前包荷葉飯,忽然發(fā)現(xiàn)每個竹盤邊都擺著片荷葉——是顧知行特意留的,說“舊扇配新荷,才像把時光的暑氣,都扇走了”。顧知行從身后替她攏了攏額前的碎發(fā),下巴抵在她發(fā)頂,發(fā)間的荷香混著他身上的麥粉味,像團溫軟的云。
“蔡先生說,‘最好的夏天,是你搟面條,我搖扇子,月光落在碗里晃’?!彼p聲說,“等我們老了,也在這院心擺涼面,看荷葉在水缸里轉,好不好?”
蘇晚轉身時,荷葉飯撞翻了酸梅湯碗,紫紅的湯汁在青石板上洇開,沾著荷瓣像幅潑墨的畫。她看著顧知行蹲下來擦的側影,忽然想起初遇那天,他蹲在吧臺后擦青花碗的樣子——那時的他帶著疏離,此刻眼底卻盛著滿院的荷風,涼得能沁出甜來。
陳老師捧著納涼記走過來時,月光正好穿過荷葉的縫隙,落在“分著享才夠長”那行字上。他指著照片里的竹扇說:“你們看,她說‘竹扇要扇得勻,才人人有涼;日子要過得暖,才處處有光’?!?/p>
小女孩突然跑過來,舉著剛畫的荷花圖,紙上歪歪扭扭寫著“荷風荷風,吹走熱烘烘,蘇晚姐姐和顧叔叔,要像爺爺和奶奶一樣搖扇子”,手里還攥著片最大的荷葉,是顧知行剛給她的。
“爺爺,這個給你?!彼押扇~遞過去,“像奶奶納涼記里寫的,分著享才夠長。”
陳老師接過荷葉時,指腹擦過納涼記上的荷瓣,忽然紅了眼眶。蘇晚看著他把荷葉鋪在那只缺了口的青花碗底,碗沿的缺口此刻正對著納涼記里的“知味小筑”,像道時光的涼棚,讓民國的夏至與今夏的院心,輕輕連在了一起。
深夜的知味小筑,夏至宴散了,桌上還留著半碗酸梅湯、幾片沒吃完的荷葉飯。蘇晚和顧知行坐在老藤椅上,看著月光在荷葉上淌,像潑了碗融化的玉。
“你看?!鳖欀泻鋈恢赶蛘掌瑝Γ畹讓有绿砹藦埮牧⒌谩惱蠋煋u著竹扇,小女孩舉著荷花圖,兩人的影子在荷風里交疊,像株并蒂的荷。
蘇晚掏出速寫本,翻到新的一頁。筆尖劃過紙面時,她忽然想起自己續(xù)過的“秧綠纏著舊斗笠,扎了歲月,穩(wěn)了有你的朝夕”,此刻卻覺得該添句新的——“荷風纏著舊竹扇,送了歲月,涼了有你的晨昏”。
顧知行湊過來看,忽然從口袋里掏出枚銀質書簽,刻著朵盛放的荷花,花瓣上還墜著把小小的銀竹扇?!瓣惱蠋煹膬鹤蛹膩淼?,說照著他媽媽的納涼記畫的?!?/p>
蘇晚捏著書簽,忽然發(fā)現(xiàn)背面刻著行小字:“歲月會熱,清涼不移?!?/p>
檐角的風鈴又響了,纏著的艾草被荷風掃得輕晃,鈴舌上的銀斗笠轉著圈,像在數(shù)著蟬鳴。顧知行握住她的手,指腹摩挲著她虎口的薄繭——那處的皮膚被荷葉梗劃了道淺痕,卻像還留著洗葉時的溫度。
“蔡先生說,‘人生最舒服,是熱天有涼風,雨天有暖爐,身邊有對的人’?!彼穆曇艋熘上懵^來,“我們現(xiàn)在,就是這樣?!?/p>
蘇晚靠在他肩頭,聞著他身上的麥粉味與荷風清,忽然覺得眼眶發(fā)燙。她想起那些糖漬青梅、玫瑰信箋、梅雪湯圓、櫻雨線軸、梔露繡繃、秤星蛋兜、麥香鐮刀、秧綠斗笠,原來最好的時光,從不是刻意的清涼,而是有人愿意陪你,把每個節(jié)氣的暑熱,都扇成歲月的風,一扇一搖,從未停歇。
月光淌過照片墻時,蘇晚看見自己畫的那張曬梅架下的畫,此刻正對著新添的夏至宴照片。畫里的梅子醬與眼前的酸梅湯,像場漫長的清涼,從盛夏到夏至,從濃烈到清冽。
她知道,這故事還在清涼生長。
明年小暑,知味小筑的茉莉該開花了;大暑,會有新的舊物掛在檐下;立秋,陳老師或許會翻出更多的納涼記。而她和顧知行,會守著這方小院,看著街坊們的故事像荷葉上的露,越聚越亮,把每個平凡的日子,都過成沾著清涼的詩。
就像陳老師愛人寫在納涼記里的話:“竹扇搖走暑氣,荷風帶來念想,歲歲夏至,歲歲清涼。”